东润集团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文章内容

职业技术教育怎样适应劳动力市场教育的起点

[日期:2021-04-12]   来源:东润集团  作者:东润集团   阅读:1397次

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更加直接和紧密,可以说是一种就业导向型的教育。“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这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使命,对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功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作出了全面而系统的部署,职业教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根据有关数据,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在校生总数的42%和39%,高职院校招生数、在校生数分别占高等教育阶段招生总数、在校生总数的53%和42%,每年走向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近千万。可以说,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比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智力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从数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要不断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包括对人们教育需求的适应性、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适应性等,其中增强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是重中之重。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总体是好的,但还有很大改进提升空间。同时,适应性本身是动态的,要与时俱进,因为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和智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加快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这要求有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作保障。近年来,各种劳动力市场招聘调查数据显示,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求人倍率居高不下,各地各产业都面临技术工人短缺和技能人才短缺。同时,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还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如何加快培养、提高质量,增强其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既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还深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带来冲击。一方面,新科技会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增长,带来新的产业,从而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新科技、新设备、新动力等也会不同程度地对劳动力的某些功能进行替代,比如机器对重复性体力和手工操作的替代,因而会破坏工作岗位、减少就业。二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在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就是这样伴随着工作岗位创造和工作岗位破坏的期待和焦虑中走过来的。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工作的性质,重塑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格局。与以往的科技革命相比,新一轮科技革命最大的不同是机器能自我学习,而且学习能力还很强,其应用呈现出鲜明的人机协作、多任务组合与跨界融合等新特征,对技能结构单一的技术人才就业带来较大挑战。根据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全球经济中约有50%的工作时间在理论上可以被目前已被证明的技术替代。而且,大约800个职业中超过2000个工种具有被自动化技术所替代的可能。到2030年,大约4亿至8亿就业者可能会被自动化替代而需要寻找新的工作。同时,这轮技术革命对工作岗位创造的速度也是空前的,新职业可以说是层出不穷。2020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10个新职业,比如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社区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很多人闻所未闻,却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为避免使更多人掉入“就业陷阱”,同时为新职业储备足够技能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守正创新,主动作出改革和调整,增强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


  增强适应性,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本身要转型升级,进行结构性改革。


  一是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国已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层次来看,包括初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应地构建起了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从类型来看,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政府办、企业办和社会办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技工教育。因此,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照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要求,优化层级结构,使不同层级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好贯通发展,特别是要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深造的比例。推进职普融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建立起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使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更好衔接,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二是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对劳动力市场适应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德国等职业教育强国的重要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就强调校企深度合作,学生在职业院校进行理论学习,同时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有专门的师傅进行指导。我国也很重视产教融合,比如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都突出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具体措施。但实践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职业院校积极性很高,企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职业院校和企业对产教融合的态度冷暖不一。因此,如何从具体政策上激励企业有效参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决定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是否符合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这涉及企业的教育责任问题。建议国有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同时国家要出台更多更具操作性的政策,使企业有动力去主动、创造性地承担教育社会责任。


  三是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技术教育更强调专业技术和技能。由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有较强专用型人力资本,其流动半径一般没有通用型人才的流动半径大,因此,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特定产业的结合度更高。事实上,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也一定是跟特定的产业相结合的,而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当地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技能需求结构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地方制造业比较集中,有的地方服务业占比较高,而且服务业本身又有不同的侧重,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还是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各地情况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统筹好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引导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市的服务业占比已超过80%,服务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比较大,职业技术教育就应该将此作为重点。中部地区要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就要有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同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一定会有相应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要求构建具有各自特色和各自重点的差别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路径。


  四是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基础理论知识储备,要具备各种硬知识和硬技能,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样的软技能也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劳模精神就是要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动精神就是要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工匠精神就是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非认知能力,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非认知能力对个体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改进课程、改善教学、改变评价,加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更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非认知能力,激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精神。

来源:今日永州
转自现代职业教育网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871-63183018
官网:http://www.drjyjt.com
地址:昆明市盘龙区环城东路78号3楼
乘车路线:22路、25路、29路、70路、95路、103路、111路甲线环线、111路乙线环线、205路、235路、在昆明(理工大学新迎校区站)往环城东路与白龙路方向前行50米即到。